如何评价曹操这个人(曹操的功过评价)
我认为曹操功大于过。他在军事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学等方面都有建树。
评价曹操注意两点:第一,不要以《三国演义》为主要依据,因为此书主旨是“扬刘抑曹”,对曹操是否定、丑化的,戏剧舞台上的曹操总是奸臣、汉贼,典型的反面人物。第二,坚持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。不能只看到他的缺点,要看他的主要方面,人无完人,哲学上讲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。
曹操(155-220),沛国谯县(今安徽亳州)人。他是曹魏政权的实际创建者。曹操没有称帝,“武帝”是他儿子称帝后追封的。曹操的父亲是曹嵩,曹嵩官至太尉,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。陈寿写《三国志》时曹操病逝大约有50年,没有详写曹嵩,只简单的写:“莫能审其出生本末”(说不清楚)。曹操死后葬在邺城(冀州首府),没有回亳州祖坟。
精通军事,统一北方。曹操精通兵法,著作有《孙子略解》,流传至今。东汉末年“天下崩乱,群凶豪起”,他东征西讨,每逢大战必亲自出征。他打仗善用奇计,吕布说“曹操多谲(狡诈),勿入伏中”。田丰提醒袁绍“操善用兵,变化无方,众虽少,未可轻也”。 他军纪严明,一次在行军途中,曹操传令不得使战马践踏麦地,如有违犯,一律斩首。士兵皆下马步行,惟恐踏坏麦苗。可曹操的战马因受惊吓踏了麦田。他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,以示处罚。
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“三大战役”之一,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。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两军相持于官渡(今河南中牟),曹操的粮草、兵马都远逊袁绍。曹操亲率骑兵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,然后击溃袁军主力,此战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。
从191年至208年,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吕布、袁术、韩遂、袁绍等割据势力,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。这17年的战争是曹魏的立国之战,并为后来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。对外还降服了匈奴、乌桓、鲜卑。213年,汉献帝以曹操有“定天下之功”,封他为魏公。他自己也说“设使国家无有孤,不知当几人称帝,几人称王”。
注重政治革新,发展经济。民间戏剧舞台上对曹操往往是丑化的。建国后毛泽东主席多次发动郭沫若、翦伯赞等历史学家“为曹操翻案”,肯定了曹操的历史功绩。曹操“ 挟天子以令诸侯”、在政治战略方面占据优势。他用人不计门第,强调“唯才是举”。从210年到217年,他先后下了三次“求贤令”,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。责令各地恢复办学,选贤能人才。由于连年战争,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,出现大饥荒。这一时期,粮食供应成为最大的问题,曹操在北方屯田,兴修水利,解决军粮供给,减轻农民的负担,促进生产力发展。
曹操是优秀的文学家。在汉献帝建安年代,曹操父子和孔融、陈琳等七人掀起了我国诗歌创作的高潮,史称“建安七子,建安文学”。曹丕评价他“雅好诗书文籍,虽在军旅,手不释卷”。曹操诗词名句至今流传: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·····”,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·····”,“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····”。曹操开创的魏国只存在了四十五年,但是他引领的建安文学却延续久远。
毛泽东主席评价曹操:“ 曹操统一中国北方,创立魏国,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,抑制豪强,发展生产,实行屯田,还督促开荒,推行法治,提倡节俭,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、恢复、发展。”社会在发展,人的认识也在发展,相信人们对曹操的评价会越来越客观、越公正。
身份悬殊、无力评价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