介子推是什么样的人物(寒食节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)
大家好,我是一个人吃饭喝酒看书写文章的渭郃。
这是看有个小朋友在回答这个问题,所以写一写,大家交流一下。
介子推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,大家可以从很多地方找来了解一下。所以这里我就不多说了,我们重点来讨论一下,介子推的结局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?
首先,我们就要弄明白一个问题,到底是介子推不愿意当官?还是晋文公压根就忘记了介子推呢?
介子推是跟随晋文公流亡了十九年的五个主要人物之一。当晋文公当了国君后,对多年跟随自己的人全都有封赏。除了封赏了其余四个主要人物之外,甚至很多压根没随晋文公流亡的人都厚着脸皮请赏,晋文公也封赏了。
对于一个跟随了自己十九年忠心耿耿的人,就是天天面对着十九年,晋文公也不说忘记吧,至少也会有印象的。何况在晋文公最困苦的时候,介子推还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来给晋文公充饥。有这样一个重要的记忆点,晋文公应该是很难忘记介子推的。
但是换句话说,共苦易,同甘难。晋文公会不会也是这种人呢?
上面也说了,晋文公当了国君后,也确实大肆封赏了身边人。所以晋文公明显不是一个不能同甘共苦的人。
那是介子推和晋文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吗?导致了两人出现重大的矛盾分歧?
显然也没有什么可查的资料证明这一点。
那为什么晋文公把身边的人都封赏了个遍,甚至连不该封赏的人都进行了封赏,却独独少了介子推呢?
只能有一个解释,就是介子推不愿意做官。
介子推不愿意做官的原因是什么?
介子推自己的解释是:
晋文公返国那是天意,自己忠君那是本分,其他人讨要封赏,那就是窃取别人的财物。甚至认为狐偃,壶叔(其他四个陪晋文公一起流亡十九年的主要人物)等人以为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的功劳,简直就是“窃人之财”的盗贼。自己难以和他们这些不道德的人相处。
那首先介子推这么说,无疑是得罪了所有人。
因为大家跟着晋文公流亡了十九年,也是颠沛流离。现在成功了,晋文公当了国君,大家一起吃过苦,难道现在不能享受一点吗?
再一个,否定了大家这十九年的功劳,即使说没有功劳吧,苦劳总有一点吧?但是介子推却把大家都否定了。你们没有功劳,这都是天意。
那既然是天意,那我们大家陪着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干什么啊?大家围着晋文公坐在家里,等着天意到来不就好了?
所以,介子推的这一番话。就埋下了和晋文公身边所有人的矛盾。
你介子推品德高尚,那我们这些人就都是势利小人了?
这叫什么?突出自己,践踏别人。
所以我认为,在这个时候不光是介子推高高在上的纯洁、圣洁的和其他人难以相处。其他人也对介子推同样是难以相处,因为他是一个异类,在别人看来“摆姿态,装清高”。
介子推不和人家玩,人家同样不想和介子推玩。
那么介子推到底是真清高?还是假清高呢?
有的记载说,介子推曾经赋诗一首“有龙于飞,周遍天下。五蛇从之,为之丞辅。龙反其乡,得其处所。四蛇从之,得其露雨。一蛇羞之,死于中野。”最后因为他的邻居解张看不惯了,为介子推出头,夜里把这首诗挂在城头。
然后晋文公知道后,觉得惭愧,要封赏介子推才有了后面介子推的悲剧。
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了。
因为这首诗完完全全就是一首抱怨的诗。如果这首诗是介子推写的,那么介子推那就是直接向晋文公要封赏。因为晋文公没有理由不封赏介子推,介子推论功劳,论苦劳都是该封赏的。那么他就是个假清高。
但是这首诗是不是介子推写的呢?
我认为不是。
第一,以功劳来说,不需要。
因为以介子推的功劳,苦劳,完全是符合封赏标准的。如果介子推站出来说我要封赏,晋文公是没有理由不封赏的。
第二,前后的表现,不一致。
如果说介子推是一个假清高的话,装了一会儿,觉得装不下去了。写首抱怨的诗要封赏。那么,当晋文公召介子推来封赏的时候,就应该主动站出来接受封赏。大不了就是打脸一次嘛,落一个假清高的名声。但是他既然决定不装了,站出来要封赏,那怎么会要脸面呢?
第三,邻居解张,做事古怪。
如果说解张要为介子推出头的话,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的把这首诗大庭广众的公布。因为以介子推的功劳,封赏是合情合理的,而且解张自己还能得一个为朋友仗义执言的义名。为什么要在夜里偷偷摸摸的去挂在城门呢?这不是做贼心虚吗?
而且你大庭广众的公布不是效果更好吗?为什么要在夜里偷偷摸摸的去呢?
有人说解张是怕被报复,被问罪牵连。
首先介子推被封赏合情合理,如果说晋文公和晋国上下觉得介子推不该封赏。那你夜里悄悄的去才说的通。但是恰恰不是。所以没有什么被问罪的理由。
是觉得这样做会冲撞了晋文公?导致被问罪?
恰恰也不会,因为打狗还得看主人。
晋文公如果因为要封赏介子推而处罚解张,那不就是变象的承认自己忘恩负义不想封赏介子推,或者介子推的功劳不配封赏吗?
所以,解张的做法就显得非常的奇怪了。
而现在通过解张这么一搞,弄的介子推被封赏的事情,成了晋国的热门话题。
这个时候,晋文公无论如何都要封赏介子推了。因为这已经成为了晋国重大的政治事件了。
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晋文公会一追再追,追到绵山,搜山捡海也要封赏介子推。
介子推结局的可疑
介子推的结局,有没有可疑呢?
非常的可疑
首先,晋文公是去报恩的。天下间谁见过为了找到报恩的恩公,不惜放火烧山把恩公从山里逼出来的?
你这是报恩,还是报仇啊?晋文公就不怕山火把介子推烧死吗?
其次,介子推的死状很特殊。
是抱着树烧死的。
从一个正常人的逻辑分析,就算真的介子推遇到山火实在跑不出去,他应该往树上爬,尽量的躲避山火才对。即使他从树上掉下来,或者在树上被烧死,都不会是在柳树下抱着树烧死的。
因为这不符合逻辑。
而在树下被烧死,并且是抱着树这种姿势的,只能是一种可能性,就是介子推是被人绑在树上活活烧死的。
第三,记载可疑。
我们能看到的记载是,晋文公求人心切,听小人之言,下令三面烧山。
这个小人是谁?
很明显这里是为尊者讳,因为这么重要的一个事件,连介子推的邻居解张都有名字记录,却对这个提出放火烧山的小人为尊者讳。
为什么呢?这个小人到底是谁呢?
首先这个人是有身份,有地位,有能力跟晋文公说上话的,而且他说话晋文公还听。
而且这个人是跟介子推有矛盾的,提出这么一个绝户计,明显就是要介子推的命。
所以我猜想,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当时陪同晋文公一起流亡十九年的其他四人之一。
而谁有能力,甚至他的后代都有能力,把这一段历史给隐晦掉呢?
都有能力。
因为这几人的后代将来都成了晋国的重要家族。
所以,介子推的死,是有疑点的。
介子推是一个怎么样的人?
从上述我们的分析来看,这个人首先是一个对主君忠心耿耿的人。
为人品德高尚,不愿意接受封赏。
但是情商较低,不懂得人情世故。在实现自己道德品质的同时,伤害了别人。提高自己,贬低别人。
而且特立独行,不合群。当初一起流亡十九年的人里面,他和谁都不来往,当然谁也和他不来往。
把自己拔高于世俗红尘之外,并对其他人用俯视的眼光去鄙夷。
所以,介子推有这样的结局,也不是不能想象的。
道尽古今多少事,诸君都付笑谈中。感谢大家点阅渭郃的文章,如果大家喜欢渭郃的文章,可以关注渭郃的头条号。渭郃会写出更多好的文章来给大家。万事千山都是情,给个关注行不行?谢谢素质三连。
介子推,又名介之推,春秋晋国人。晋国内乱时,随重耳(晋文公)流亡诸国避难,19年间历尽“险阻艰难”,曾在重耳快饿晕时“割股啖君”而活之。重耳感激涕零,许之日后如就君位,必予重报。
重耳在秦国力助下,返晋平内乱,即位为晋文公,大赏追随之人。介子推因随重耳回晋后,淡泊名利,归家隐居绵山“不言禄”,并赋诗一首以明心志,所以晋文公“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”。
晋文公见诗深悔,派人召其受封。知其隐居后,晋文公亲率人马寻访绵山。因绵山地形复杂且山高林密,终无处寻。晋文公令三面烧山,欲逼介子推出山。三日后大火熄灭,介子推已与母亲被烧成残骸。晋文公在尸骨旁的柳树洞中发现了介子推用血写成的遗诗,悲恸之余,伐被烧焦之柳木制木屐,以怀念介子推。并令在介子推的罹难日禁火寒食寄托哀思,是为寒食节之由来。
北宋1017年,宋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。
介子推被后人尊为“忠臣之典范”、知识分子的榜样。宋代诗人黄庭坚在《清明》中赞美他:“士甘焚死不公侯,满眼蓬蒿共一丘。”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