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的意思是什么
谢谢邀请。
子贡描述孔子的这句话,几乎满天下人都知道,估计嘛,也不过是粗知大概,没几个人会去仔细琢磨这话背后的内容。我们现在要咂嗼这其中的含义,也就花上几分钟吧。一如曹雪芹《红楼梦》中所说:“把此一玩,岂不省了些筋力?”
先看原文。
这话出自《论语·学而第一》,原文如下:“子禽问于子贡曰:‘夫子至于是邦也,必闻其政,求之与?抑与之与?’子贡曰:‘夫子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?’”
子禽、子贡都是孔子的弟子。有一天,子禽问子贡,我们的老师每到一个诸侯国,都能掌握这国的政治状况。这些信息,是咱老师主动询问、求取得来的?还是国君、大夫们主动告诉他的呢?子贡回答说,我们的老师每当面见国君、大夫,与各阶层人士相处时,无一不是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以应。老师并没有去东问西问,他们自然就对老师仰慕、敬信,主动地从各个方面向老师请教国内政治问题,这样,老师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这国的政治情况。实际上,我们老师是不求而得的,哪像其他人,必须多方询问、打探才能了解点情况,这差别实在太大了!
或许,这就是“虎豹生来自不群”?孔子之所以为圣人,果然有其过人之处。
孔子当年周游列国,许多弟子始终跟随,子禽、子贡即在其列。我们想像一下,他与诸侯国各阶层人士打交道时,这些弟子大都在场。孔子一方面是与“当局”沟通,以落实“王道”思想,施展政治抱负,从而“为万世开太平”;另一方面,与各诸侯国国君、大夫、士人打交道的同时也是“手把手带徒弟”的现场教学。《论语》中对此虽没有专门描述,但我们可以想见,弟子们现场观摩,定然收益良多。难怪子贡会说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居是邦也,事其大夫之仁者,友其士之贤者”,想必他聪慧过人、善于观察,不放过任何细节,所以从老师言传身教中受到了巨大的启发吧。
孔子的真实境界,不但我们,就连整天跟随的弟子们也难以窥测到,更是难以备述,只能用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去描述老师的风采。现在想来,他老人家“气场”之强大,无论什么级别的人,都只会恭恭敬敬。难怪所到之处,“当局”高层都会仰慕有加,主动诉说政治情况,以图求得良策。
《论语》之所以会记录这些看似随机发生的“闲聊”,大有深意在。
知道这话的含义后,倘以此想见圣人之形之容,时时以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去对照自己,继而潜心勉学,有以立、有以为,或许就是《论语》所以作的良苦用心吧。“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”有心之士,当以此而奉之终身。
“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"句,出自《论语.学而篇第一》的第十章。孔子弟子贡(端木赐)回答子禽〈陈亢)的问话。直奔主题。夫子,古代凡大夫以上官品的人皆可称夫子,此处指他们的老师孔子。温,朱熹注:“温,和厚也。"温和厚道,指性格。良,朱熹注:“良,易直也。”容易接近,平易近人,正直,指品行端正,憨厚而正直。恭,朱熹注:“恭,庄敬也。”端庄恭敬,指对人的态度。《说文》:“从心,共声。”即形声字,肃敬,恭敬。俭,朱熹注:“俭,节制也。”指生活俭朴,节俭,约制自己。让,朱熹注:“让,谦逊也。”指品质。“以得之”中的“以”,可换成“而”字,故是连词。之,指示代词,宾语。这种待遇。“以得之”译为“而得到这种闻政待遇”。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