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地一指万物一马请解译(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寓意)
题主好,这句话出自《庄子 齐物论》:物无非彼,物无非是。自彼则不见,自知则知之……故曰:莫若以明,以指喻指之非指,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;以马喻马之非马,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。天地一指也,万物一马也。
“指马”之说,向来各家分歧颇大,“指马”源于公孙龙的《指物论》和《白马论》。《指物论》:“物莫非指,而指非指。”公孙龙的“指”,不是手指,是事物的称号、概念,他的意思是说世间万物都有一个概念名称,而这个概念名称并不就是那个自然状态的具体之物。比如人这个概念,它的外延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古今中外所有的人,不是具体指张三李四。“白马非马”是公孙龙著名的论辩。庄子此处的“马”,是针对公孙龙的“白马非马”而言。庄子的“指”,有人认为不同于公孙龙的概念,是手指;有人认为是概念,和公孙龙的一样。
庄子此处以“指马”为喻,意在进一步说明“物无非彼,物无非是”的道理,近取诸身,这个“指”野狐以为应该当手指来讲。指马是物的代称,这句话也可以说“指无非指,指无非是;马无非马,马无非是。”庄子是说,用手指比喻某一手指不是手指,拿马来说明某一马不是马,那么某一手指和某一马究竟是不是手指,是不是马?这样辩论下去,永远是争吵不休,辩不出结果。
《齐物论》是《庄子》内篇中的第二篇,阐述了庄子一个重要的思想,庄子认为世间的美丑、善恶、是非、对错、贵贱、大小、寿夭甚至生死都是相对的,站在道的高度去看,万物是浑然一体的,并没有本质的差别。
人们站在各自的角度认识事物,常得出自己是正确的,别人是错误的结论,相互争论不休,谁也说服不了谁。基于这样的观点,庄子认为人们的争论都是徒费口舌,空耗精神。
指马的比喻也暗含对喜好论辩的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的嘲讽,在《齐物论》中庄子明确的批评了惠子以及儒墨之争。从春秋到战国,几百年来,社会动荡,诸侯相互攻伐,大夫相互争斗,诸子百家各持己见,相互攻击争辩不休,庄子认为这是因为丧失了“道”,看不到同一,看到的只是分别,所以整个社会都在徒劳无益的争论,争斗。
庄子用“窝角之争”、“二虱争讼”等寓言来批判这种无益的、盲目的争夺攻伐。对争战、争辩的否定批判,是庄子对现实社会的不满,他开出的药方就是回归到“道”,如此万物齐一,在本质上没有分别,所有的争论争斗自然也就消失了,天下也就归真了。
《齐物论》中庄子提出“等生死,齐万物”的观点,后世常认为他抹杀事物的界限,滑入了不可知论的泥潭。其实并非如此,庄子针对当时社会过于严重的争斗,争论现象,从更高的层次看到事物的同一性,用同一来消除分别心所引起的争战、争辩现象,只是有点矫枉过正的味道罢了。
庄子也承认事物存在差别,在《齐物论》的结尾,“……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,胡蝶之梦为周与?周与胡蝶,则必有分矣。此之谓物化。”有名的“庄周梦蝶”寓言中,庄子指出了周与蝶的不同,也就是万物在现象上还是存在不同,但庄周能穿过这个不同,走向“物我同化”的道的境界,世人多关注这个“分”,停留在了分别之中,也就陷入了无休止的争战、争斗之中了。
庄子以指马为喻批评因分别心而起争斗、争辩的现象,对于现实中常固执死板的坚持己见,做着毫无意义的争斗的人是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。
天地一指:用弹指之间
万物一马:用白驹过隙
天地和万物,无时不变在变化,相对而言万物瞬息万变。并是中国古典广义相对论!
墨子用古典物理学专业术语“有久”和“无久”来概括,相对而言更科学。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 |